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 毛委员干革命的“三不一图”

日期:2021-05-24 作者:dsxx 分类:党史知识

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第一面军旗是这样诞生的

1927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县城的一家商会会馆里,灯一夜未熄。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年轻军官陈树华、何长工、杨立三,正连夜为秋收起义设计工农革命军军旗。

八七会议曾明确指出秋收起义要和南昌起义一样,使用国民党的旗帜以团结国民党左派。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认为秋收起义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于是,他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不能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希望,才知所趋赴。设计好军旗,责任重大。三位年轻军官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由何长工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进行设计。他设计出了一面由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组成的红旗,得到一致赞同。第二天,他们按设计方案制作出了一面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缝一个金黄色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五角星正中央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整面旗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一面庄重、神圣、鲜艳,凝聚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军旗样式确定之后,一师师部决定连夜赶制100面军旗。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购买了布匹,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请来了县里几乎所有的裁缝以及会针线的妇女。就这样,在修水县城的一家祠堂里,一面面红色的旗帜、一条条红色的识别带、一个个红色的袖套,在飞针走线中制成。

秋收起义前夕,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师部特务连战士的护卫下,首先飘扬在师部的上方。就这样,第一面革命的红旗打起来了。第一师第一团全体官兵颈系红领带,臂佩红袖章,浩浩荡荡地奔向平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第二团、第三团在安源、铜鼓也打响了暴动的枪声。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赣边界的辽阔土地。

在滚滚红流中,毛泽东吟就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委员干革命的“三不一图”

——三湾村的三湾改编

19279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来到了三湾村。部队经过多次战斗,已不足千人。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人心浮动,悲观情绪蔓延。起义部队面临分崩离析的险境。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部队的政治思想情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次日清晨,毛泽东在三湾枫树坪向部队宣布了改编的决定:一是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班排有小组,“支部建在连上”,营团有党委;二是对部队进行了组织整顿,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三是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

毛泽东神情坚定地说:“同志们,现在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都有两条胳膊两条腿。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我们都是暴动出来的,一个人可以挡敌人十个,十个可以挡他一百个。我们现在还有近千人的队伍,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

毛泽东的话,像一束闪亮的火花,把即将熄灭的火苗又点燃起来。毛泽东宣布了“愿留者留,愿走者则走”的原则,对官兵说:“我毛泽东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到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长,任重道远,可能很苦,很危险,但也很光荣。人各有志,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我热烈欢送,并发给路费!”

毛泽东的话刚刚讲完,宛希先第一个站到毛委员身边,带头举起右臂,高呼“坚决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等口号。在宛希先的鼓动下,一大批工农出身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战士争先恐后地站到枫树的左边,高举手中的武器,“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的口号此起彼伏。

有个叫陈三崽的战士,由于挂念家中生病的老母亲,在“去”与“留”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左右为难。毛泽东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自己积蓄的40个银毫子和5块银元的路费交给他,劝他回家把老娘的病治好,在家乡也可以和穷乡亲一起闹革命。陈三崽热泪盈眶地离开了部队。第二天,陈三崽又回来了,而且是带着十几个青壮年老表返回来的。一见到毛泽东,他激动地说:“我要永远跟您干革命。”

至今三湾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当兵就来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