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组织师生拍摄”建党百年“红色微电影--《南陈北李》

日期:2021-05-28 作者:dsxx 分类:学习动态


image.png

image.png

活动背景

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传媒学院师生以摄像、剪辑专业课程为依托,结合党史教育主题,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实践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中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完成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学党史”红色微电影——《南陈北李》。

 

活动目的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通过此次微电影拍摄,带领同学们重温党史,将一些经典电影片段通过专业的拍摄与剪辑手法再现经典的同时加入学生们自己的一些创新思路,让老电影有了新意义。不仅磨练了专业技巧,更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政治觉悟有机结合,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影片背景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五四运动之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两个突出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至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9年6月11日,为了营救在五四运动中被捕的学生,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遭到反动当局逮捕。陈被捕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慑于舆论压力,京师警察厅于9月16日释放了陈独秀。

 

应汪精卫、章士钊邀请,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由北京去上海为西南军政府筹办西南大学。陈独秀的“高调”演讲在武汉引起轰动,报纸上连日登载报道,这引起湖北官吏惊骇,命令陈马上离开武汉。2月8日傍晚,陈独秀由武汉返回北京。一回到住处,警察就登门“拜访”。

 

李大钊认为陈独秀总受到警察监视骚扰,为了帮助陈独秀避免遭到迫害,他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离开北京。他们设计了离京路线,决定先到天津,陈独秀再由天津去上海。二人顺利到达天津后,陈独秀立马购买外国船票,坐船前往上海。在从北京到天津的路上,二人谈话的内容旁人难以知晓。但这次分手后,二人相继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确是事实。这就成就了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拍摄感想

揭亚超老师:

此次拍摄任务十分具有挑战性。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环境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前期准备时间不长,而拍摄当天又下起了雨,导致拍摄进度受到阻碍。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学都十分用心,团结互助,让这个团队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我虽是一名老师,也深受鼓舞,也许这也正是本次拍摄主题红色精神传承的表现。此次拍摄最大的感悟就是 红色精神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只要保持向上的积极态度,那一股不屈不饶的精神气就始终不会消散。

 

18影制谢玉芳

这次的拍摄让我更加感受到党奋斗史过程中的艰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党的先进性。我作为青年大学生,决心用党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向党组织靠拢。

 

19影制罗杰

参与这次《南陈北李》的拍摄,让我们了解到从北大红楼走出的两位革命先锋,以先觉者的睿智和胆识,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崇高使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让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建党初期的艰难险阻。

 

19影制姚珂昕

在这个细雨绵绵的日子,我们来到了知青故里进行此次《南陈北李》拍摄与党史学习活动。“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通过这一次的学习,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建党所做的奔赴与牺牲,我明白了建党初期的艰难,也认识到了青春中国需要青年力量,青年参与历史,也创造历史。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谱写的青春之歌里,人们才更能读懂青春中国的“时代密码”,那就是百折不挠的理想与追求,是矢志不渝的爱国与奉献。